清明掃墓結束後!「墳前供品」是帶回家吃還是扔掉?「這類人吃」能保無病無災

01

閏二月十四是清明節,這個節日最早源自帝王將相的「祭祀」之禮,而且和寒食節關係很緊密,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,清明節逐漸變成了一個盛大的祭祖節日,既包含了上巳節,也包含了寒食節,在習俗方面,也進行了融合,比如掃墓、踏青等。


Advertisements

以前寒食節是民間的第一大祭祀節日,如今這個位置已經被清明節替代,每到清明節,荒野郊外,人群密集,外出踏青、上墳祭祖者絡繹不絕。清明掃墓,從秦開始,到唐朝盛行,一直流傳至今。《清通禮》記載:「寒食及霜降節,拜掃壙塋,屆期素服詣墓,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樹,剪除荊草,故稱掃墓」。

提到清明節掃墓祭祖,我們就不得提到供品,這個是祭祀的時候不可缺少的,那關於祭祀的供品有啥說法呢?


Advertisements

02

「餓死不吃墳前供」是什麼意思?

供,指的是供品,墳前供,就是上墳的時候祭祀的時候留下來的供品。

在我國不同的地方,這上墳之後,供品有兩種選擇,一種是帶回家中去,一種則是留在墳頭,不能帶回家,任由蟲蟻吃掉。不同地方,關於墳前供的處理方法也不太一樣,不過主要圍繞兩點,是吃還是扔?


Advertisements

「餓死不吃墳前供」,顯然就是告訴我們,祭祀完之後的供品,要給他扔掉,不能去吃,理由是,祭祀之後,容易沾上晦氣,同時也不太乾淨,容易受到污染,成為不潔的食物。

有人認為,餓死不吃墳前供的說法有失偏頗,在以前,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,很多人就是靠著吃墳上的供品才僥倖活了下來,說句實在話,在飢荒的年代,只要有的吃,就可以了,還會在乎是不是墳前供嗎?只不過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,講究也多了起來。


03

「墳前供」能不能帶回家吃?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